协会动态

上海世协举办“世界语和跨文化传播”科普讲座

发布日期:2025-06-05 18:24
5月27日,上海市世界语协会与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联合举办了第24届上海市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周活动——“世界语和跨文化传播”科普讲座。本次讲座有幸邀请到原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首席世界语播音员、译审赵建平老师,他介绍了世界语的基本概况与其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以及国际台世界语广播历史,并讲解了中国文化如何以世界语为媒介更好地走向世界。

柴门霍夫与世界语
赵建平老师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14次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提名的世界语创立者柴门霍夫博士多语种生活环境的生平和家族成员。1859年12月15日,柴门霍夫出生在当时隶属于沙皇俄国的波兰比亚韦斯托克,1879年至1885年在莫斯科和华沙学医,1887年7月26日发布世界语方案,创立了旨在消除国际交往中语言障碍的国际辅助语,1917年于华沙逝世。

通晓多门语言的柴门霍夫从小生活在多语言环境下——家庭里主要说意第绪语、俄语、波兰语,童年学会了德语、法语、希伯来语,在学校里又习得了希腊语、拉丁语、英语,工作后又掌握了立陶宛语、西班牙语、沃普拉克语......

赵建平老师讲述了国际辅助语产生的驱动因素和时代特征。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历史上产生了大量的国际辅助语方案,其目的是为了满足国际交流的需求。随着工业革命进程的加快,国际贸易、科学合作、文化交流等活动日益频繁,不同语言之间的隔阂成为交流的巨大障碍。这就需要有国际辅助语来消除障碍。任何一种民族语言都无法担此重任,因为选择任何一种民族语言作为国际通用语都会面临对非母语者的不公平等问题。没有一种民族语言能够被所有人平等接受。因此,人们渴望一种中立的、易于学习的语言,能够消除障碍,促进国际交流。

在童年目睹混居各民族因语言不通而产生的纷争和敌视后,柴门霍夫渴望创立一门中立的语言来方便人们沟通和消除敌意。在掌握多门外语的基础上,柴门霍夫创造出的世界语并非为了消除和取代民族语言,而是旨在用这门中立、易学的语言消除因各语言隔阂而产生的误解和敌意,成为连接不同文化间的桥梁。


作为一门简单、易学的语言,世界语的特点主要包括:语音规则清晰不易混淆(世界语共28个字母、一字母一音、无不发音字母、单词重音固定)、语法简单易于掌握(16条基本语法规则,在此基础上扩充和完善)、词缀丰富省去许多单词的记忆(约40个常用的前缀后缀)。赵建平老师通过词缀-ino(表女性)和ge-(表两性)加上不同词根(frato & patro)构成单词词义列举,(如:frato兄弟, fratino姐妹, gefratoj兄弟姐妹; patro父亲, patrino母亲, gepatroj父母),说明了世界语通过灵活的词缀系统减少了学习者学习单词的记忆压力,简单易懂。

从词汇来源看,世界语是基于印欧语系发明的人造语言,词汇约七成来自于罗曼语族(法语、意语、西语、葡语),其余约三成来自日耳曼语族(德语、英语)和斯拉夫语族(俄语、波兰语)。


世界语运动在中国
赵建平老师介绍,自1887年诞生后,世界语主要通过三个渠道进入中国,一为北方的俄国、二为东方的日本、三为西方的欧洲。
俄国在1891年于海参崴成立“太平洋”世界语俱乐部,出版包含12种文字注释的世界语课本。1904年,哈尔滨的俄国商人开办讲习班,成为中国最早接触世界语的地方。1905年,上海也出现了俄国商人开办的世界语讲习班。


中国留日学生在20世纪初师从日本的无政府主义者大杉荣(Oosugi Sakae)学习世界语并成为世界语东入中国的主要力量——他们回国后,一边宣传无政府主义,一边在上海创办世界语传习所(1908年),推广世界语。世界语自欧洲传入中国则主要通过留法、留英的学生学习世界语后回国推广实现。
赵建平老师还介绍了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中国报道》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三个机构组织。

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是1951年3月11日成立的全国性世界语学术团体,也是中国成立最早的全国性社团组织。世界语自创立后在中国短暂兴盛过后,随着两次世界大战和国内战争而逐渐式微,又于建国后迎来再度复兴。该社团通过规划、协调和指导全国的世界语工作、开展世界语学习研究和学术交流推动世界语国际交往。1980年,全国世协成为国际世界语协会第43个国家会员。

《中国报道》是于1950年5月创刊的对外宣传刊物。其办刊宗旨在于:全面报道中国,增进各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促进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团结,以利于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2000年,《中国报道》杂志印刷版改为网络版,现在是国际世界语最具影响力的网站之一。
 

中国的世界语广播是由中国唯一对外的国家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于1964年12月19日开办的,至今已经过去了60年。和《中国报道》一样,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世界语广播在中国对外广播宣传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所在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使用82种外语进行国际传播。

问答和总结
同学就讲座主办方、世界语课程和文学作品的译者等方面提出问题,赵建平老师和在场老师一一解答。本次讲座为日后希望进一步学习世界语、准备从事传媒工作的同学提供了参考和窗口。同时,通过这次讲座,同学们也初探世界语,认识了中国世界语对外传播的平台。赵建平老师在讲座之后与部分学生进行了座谈,为他们答疑解惑。
(文/胡冬灵   图/钮静喆 胡冬灵)
分享到: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