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运文库

那些在重庆的日子,追忆世界语泰斗魏以达老师

发布日期:2025-05-09 12:36
著名的世界语翻译大师魏以达教授,离开我们驾鹤西去已经有半个月的时间了。回想起去年赴渝拜访他的点点滴滴,至今依然历历在目,不能忘怀。今日特提笔写下这篇巴渝影记,再次回忆我与魏以达教授的最后一面。

我跟魏以达教授相知已久,但多年来一直是线上交流比较多。真正线下相识见面,还是在2024年国庆返乡期间,我终于实现了多年夙愿,前往重庆拜访仰慕已久的魏教授。国庆节期间的重庆,到处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这些也为我的旅途增添了几分色彩。

这次旅行,不仅让我见识到了重庆的繁华与独特的风貌,也让我有幸与魏教授面对面交流,了解他的世界语文学工作。

书香满溢的书房

10月3日一大早,我乘坐深圳到重庆的飞机直达重庆。我从机场打了一个网约车,直奔魏以达教授所在的小区。到达小区门口时,魏教授已经步行出来迎接我。这是我第一次在线下见到他本人,我非常兴奋。他着便装而来,气质儒雅,微笑着向我挥手,令人倍感亲切。他带着我穿过小区绿荫环绕的小道,一路上谈笑风生,显得格外亲切。

走进魏教授的家,我立刻感受到了他书香满溢的生活氛围。书房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种世界语书籍与文学作品,琳琅满目、整整齐齐。魏教授的家如同他的人一样,显露出学术的严谨与生活的优雅。在这里,我与这位大师展开了深入交流,感受到了他对世界语翻译事业的执着与热情,聆听了他对自己波澜壮阔人生道路的回顾。

魏以达教授于1947年出生在四川巫溪,1961年自学世界语,先后师从古存华先生和方善境先生。魏教授的世界语成就卓著,他曾参与《毛泽东诗词》的世界语版初稿翻译,并翻译了《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中约一万字。除此之外,他还翻译了鲁彦的《丈夫》以及巴金的《家》,以及《诗经》和唐诗、宋词、元曲等等古代中国文学作品。作为中国世界语文学的领军人物之一,魏教授不仅担任过多个世界语协会的职务,还主编过《世界语学习》、《三色堇》和《文学乐园》等文学期刊。

在与魏教授交谈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他最新的翻译计划以及他对世界语未来发展的展望。作为历届国际世界语大会官方摄影师,我还为魏教授拍摄了一些肖像照片,记录下了这位大师专注工作和凝神思考的一些瞬间。这些照片不仅是对他风采的见证,也是我此次重庆之行中最为珍贵的纪念。



上面的这一张魏教授书房特写,便是他特别喜爱的一张,当时他笑着对我说,这下不怕以后没照片用了。他的“文学乐园”杂志中就刊载过这张照片。而魏教授去世后,澎湃新闻、重庆日报、全国世协、新浪、搜狐、La Ondo等几十家国内外媒体也曾多次用彩色或者黑白的形式刊用和转发了我拍摄的这张图片。

魏教授和他夫人都很平易近人。在客厅里,我给他们夫妇俩照了一张合影。客厅布置得简朴大方,很有中国文化的传统格调,墙上还挂着几幅家人的照片。我特意送给了魏教授一件我从坦桑尼亚第109届国际世界语大会上带来的非洲传统木雕手工艺品,魏教授很高兴,也回赠了我他的签名著作:《世译宋词300首》和《世译元曲300首》,我爱不释手,当晚就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

麻辣火锅的难忘体验

离开魏教授的家之后,他来到我下榻的宾馆小坐,与我聊起重庆世运的一些情况。他告诉我,重庆世协秘书长赵德志先生有事不在重庆,无法过来相见,今天就由他自己作导游陪我游重庆啦!我受宠若惊,表示非常感谢,又一次拿起相机,记录下这位慈祥老者谈笑风生的一瞬间。


魏以达教授与本文作者黄小龙(右)

中午,我与魏教授前往市中心一家传统火锅店,品尝地道的重庆麻辣牛肉火锅。红亮的汤底翻滚着辣椒与花椒的香气,热气腾腾,熟悉的麻辣味扑鼻而来。他教我涮牛肉要“快进快出”,又笑着说豆腐皮“要久一点,才能入味”。席间,我们边吃边聊,话题自然回到世界语翻译。他谈到诗歌意象转换的难点,也分享了多年积累的心得。我认真聆听,时而回应,热辣的火锅仿佛也点燃了我们之间的思想交流。桌上摆满牛肉片、豆腐皮、鸭血等地道食材,我们笑容满面,气氛轻松。这顿饭不仅让我体会到重庆火锅的麻辣鲜香,更让我感受到一位学者的温厚与幽默,也成为我此行中一段温暖而难忘的回忆。

“打卡”重庆的著名景点

午后,魏教授陪我游览了解放碑步行街——重庆最繁华的商业中心之一。解放碑,原名“抗战胜利纪功碑”,建于1947年,是全国唯一一座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纪念碑,现已成为城市的地标性建筑。



我们在解放碑前合影留念,背景是国庆节期间装饰着“祖国万岁”字样的花坛,四周游客如织,热闹非凡。我手持相机,脸上洋溢着愉快的笑容,魏教授则和蔼地站在我旁边。身后的解放碑矗立在现代化的摩天大楼之间,象征着历史与现代的交融,见证着重庆从战争时期一路走来的辉煌历程。



随后,我们来到了嘉陵江与长江的交汇处。站在朝天门广场远眺,嘉陵江的碧绿色河水与长江的黄色江水在这里交汇,形成了一幅大自然的壮丽画卷。这一景象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动人,象征着重庆这座城市的包容与力量。魏教授站在江边,微笑着向我介绍了两江交汇的历史意义,我在此拍下了这张照片,背后是奔流不息的两江江水。



接着,魏教授带我来到洪崖洞观景平台,远眺这座地标性的建筑群。洪崖洞依山而建,吊脚楼层层叠叠,是巴渝传统与都市风貌交融的代表。夜幕降临,整座建筑灯火辉煌,宛如童话中的山城,令人沉醉。我拍下了魏教授凝视嘉陵江的身影,他神情悠然,仿佛正与这座熟悉的城市默默对话。身后,是传统吊脚楼与现代高楼交织的天际线,展现出重庆独有的山水魅力。洪崖洞不仅是热门景点,更是他深深眷恋的文化坐标。



这张照片背景是重庆色彩斑斓的桥梁与高楼林立的天际线。魏以达教授身穿浅色T恤与蓝灰外套,戴着深色帽子,神情从容,凝视远方,仿佛在与江水和城市对话。他身旁鲜红的“重庆”字样与栏杆,凸显地域文化氛围。这是他留给我们的珍贵身影之一:伫立高台,背靠跨江大桥与都市风光,仿佛象征着他为世界语事业搭建起的一座文化之桥。他的微笑中透着坚定与温和,既沉浸于山城景色,也承载着一位文化使者的信念与足迹。



接下来,魏以达领着我参观了朝天门。它是我们此行的另一个“重要一站”,这里矗立着重庆来福士,这座地标建筑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现代化的设计成为重庆的新名片。来福士的设计灵感源于重庆的航运文化,其船帆状的外形象征着城市在新时代中扬帆起航。我们站在来福士下方拍摄了合影,背景是高耸入云的建筑群,展现了重庆现代与历史的完美融合。

茶馆畅谈

随后,我们闹中求静,来到了重庆的一家茶馆歇息畅谈。在这家雅致的茶室中,我们品着清茶,享受着难得的宁静时光。这张照片正好捕捉到了这一时刻,我与魏教授在茶馆中一边品茶,一边分享着那些珍贵的回忆。这段静谧的时光成为了此次重庆之行中一段令人难忘的插曲。魏教授坐在茶桌的一侧,手持香烟,神情自若,回忆起他与世界语结缘的岁月,特别是他学习和实践世界语文学翻译的难忘历史。他向我讲述了与中国文学巨匠巴金合作翻译出版《家》一书世界语版的曲折历程,回顾了那段充满挑战却又意义深远的岁月。



魏教授动情地提到,巴金先生为世界语版的出版提供了大力支持,甚至自愿放弃稿费,以确保这本重要作品能够顺利面世。尽管这段合作充满了艰辛与波折,但它不仅是魏教授翻译生涯中的高光时刻,也是世界语文学发展的重要见证。遗憾的是,魏教授未能与巴金先生留下合影,但他对巴老那份高风亮节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我们还谈到了中国世界语文坛的许多重要人物和趣闻轶事。他回忆了当年参加毛泽东诗词翻译组的工作,聊起很多老一辈世界语者与他的交情,包括谢玉明、李威伦、李士俊、胡国柱、王崇芳等等,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此时的茶香在空气中弥漫,我们的谈话在轻松而深刻的氛围中继续进行。我们还谈到了正在进行的《诗经》世界语版视频国际合作项目,以及魏教授未来的工作计划。《诗经》世界语版视频系列是一项成功的国际合作,我总共邀请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百余位世界语者,与周英等中国世界语者一起用世汉双语朗诵了魏教授翻译的诗经,并由陈胜利制作成视频,并由我协助在脸书、Youtube等国际平台发布。中国报道世界语网、《世界语》(Esperanto)杂志等都曾为此做过报道。我也跟他聊起了我主编的世界语“市场”杂志和我主持的IKEF周末全球视频会议的情况,他都给予了积极的肯定。



我们还谈到了我协助魏教授打理他的两刊一网站的一些具体工作。大约一年半以前,魏教授创办了新的世界语文学月刊《文学乐园》(Beletra Edeno),面向国内外的世界语文学爱好者。我从一开始就协助他进行全球约稿、摄影插图、语法检查勘误等工作,直至他带病坚持工作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杂志,也多次采用我在全球各地拍摄的风景人物照片作为封面,以及我的AI插图作为内文的配图。我多次给他的杂志投稿,尤其是我对坦桑尼亚国际世界语大会的系列摄影文字报道,都在他的刊物连载。他对我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也对我的诗歌习作里面的问题多次赐教,让我受益匪浅!

重庆美术馆



茶叙结束后,魏教授带我来到重庆美术馆外,我为他拍下了一张照片。美术馆外观采用鲜红的悬挑结构,灵感源自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斗拱”——一种承重与装饰兼具的榫卯构件,象征古代工艺智慧与文化传承。这一设计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建筑美学巧妙融合,使其成为重庆市中心的文化地标。照片中,魏教授沉稳从容地站在这座极具张力的建筑前,背景那如巨型斗拱般交错层叠的红色构造,不仅展现出城市对艺术的重视,也映衬出他将中华文学译介于世界语、让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精神风貌。

重庆小面

傍晚时分,我和魏教授一同品尝了地道的重庆红油小面,这道麻辣鲜香的传统小吃承载着许多重庆人的日常记忆。他专注地享用着面前那碗熟悉的滋味,神情宁静而满足。我悄然按下快门,定格下他微笑面对家的味道的温柔一刻。席间他聊起童年吃面的趣事,也谈到对麻辣口感的偏爱,语气温和幽默,流露出对家乡文化的深厚情感。这顿简单的晚餐,不仅温暖了味蕾,也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更让我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情与人情味。

重庆夜色



晚饭后,我与魏教授在公交车上依依惜别。魏教授说,他很久没有这样走一天路了,不能陪我继续游览重庆了。他提出了第二天重庆观光的具体建议,然后给我指了一条步行游览重庆夜景的路。我非常感谢,连忙跟他说,魏教授您赶紧回家休息吧,明年回国我再来看您!他微笑点头作答。不想这一别,竟成最后一次见面,堪为扼腕叹息!

此次重庆之行,不仅让我领略了山城的繁华与人文魅力,更让我有幸结识魏教授,感受他渊博的学识与对世界语事业的执着热情。无论是在茶馆的畅谈,还是共享火锅与小面的温情时光,这段旅程都是一段无法替代的记忆,值得我永远珍藏。

离开重庆不久,我就返加了。

同年11月1日,魏教授通过微信发来信息,告诉我:“小龙,我被查出患有甲状腺癌晚期,根据我的身体情况,已决定放弃手术,采用中药和靶向药物进行保守治疗。现在感觉尚好,只要不倒下,就能工作。”

我看了心里猛地一怔,呆了一会,这才意识到魏教授正在与病魔坚强抗争!我马上回信息说:“魏教授,我对您的决定表示尊重和理解,估计应是出于对自己身体状况的深思熟虑。无论您如何选择,我都会支持您。……关于《文学乐园》杂志,我会继续投稿并协助您插图及全球组稿。我今年也已60岁属于退休年龄了,不过我觉得只要我们珍惜每一天,专注当下的生活,一起致力于我们热爱的世界语事业,仍然会感到幸福无比的。”

我随后给他寄去了营养品,并不时发信息建议他注意保重身体多休息。他很坚强,一直带病坚持工作,不断与我微信《文学乐园》交流杂志的编辑工作,直到去世前不久的一些日子,还在与我微信沟通,并把他编好的最后两期诗刊和《文学乐园》电子版发给了我。

我跟魏教授的最后一次交流,是在今年4月13日,那天我发信息告诉他:“魏教授,我已经初步掌握了让AI用指定旋律演唱世界语歌曲的技术,您翻译的世界语中国名曲中,如有需要让AI演唱的,可以发给我尝试一下” 。他回复我说:“小龙,我目前医院动手术,可能短期内不能工作。这两期的刊物也不能按时发,等我回去后再作考虑。”这,便是魏教授发给我的最后一条信息。当时我心中一沉,久久难以平复。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心系世界语事业,这种执着与奉献让我深受感动,油然而生无尽敬意。

虽然我早有心理准备,但噩耗真正降临时,仍如晴天霹雳。今年4月18日上午9点,魏教授猝然离世的消息从他儿子魏星处传来,我一时难以置信,只觉心头沉重万分。

他的离去,引发了海内外世界语界的广泛悼念。我在脸书上发布讣告后,众多世界语文学与诗歌爱好者纷纷留言致哀。不少世界语者撰文赋诗,以纪念他为世界语文学所做的卓越贡献。柏杨树街小学校长魏玉斌感叹道:“从此不见魏以达”——字字句句,哀伤痛切,怀念无尽。

那天他站在嘉陵江畔,我按下快门,他的目光定格在远方……如今我再回想那江水,心潮依旧。长江后浪推前浪,我愿化作一朵浪花,与世界语文学同仁携手前行,续写前辈未竟的篇章。



魏教授去世后,《文学乐园》的一些国外作者也与我联系,在表达深切哀悼之余,也关心杂志今后的命运。我一时语塞,难以作答。但我知道,魏教授虽已驾鹤西去,他留给我们的不仅是珍贵的著作和思想,更有一种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种。他的治学精神与文化使命,必将指引我们继续前行。

今年5月,我获知匈牙利世界语诗人Erika Godo已经决定创办新的世界语文学刊物,接过魏教授的火炬继续前行。同时,我也将作为她的助手,走上魏教授所指引的道路。

黄小龙(加拿大)

分享到: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