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运文库

薪火相传 绿星永耀——追思魏以达先生

发布日期:2025-04-23 10:39

山城重庆,两江交汇,云雾缭绕间,总有些名字如璀璨星辰,熠熠生辉、照亮天空。2025年4月18日,本是一个绿意盎然的春日,却因一位文化巨星的陨落蒙上淡淡的哀思。


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名誉理事,重庆市世界语协会名誉会长,著名世界语翻译家、教育家魏以达先生,在毕生耕耘的绿星旗下安详离世,享年七十有八(1947-2025)。

魏以达先生的一生,是致力于世界语推广与文化交流的一生。他以世界语为纽带,架起中外文化交融的桥梁,将中国古典诗词的瑰丽与深邃镌刻于世界语的诗行中。他为世界语事业倾注的毕生心血,如同嘉陵江与长江的滔滔江水,奔腾不息,滋养着无数热爱世界语的心灵。魏以达先生遽然辞世,是中国世界语界的重大损失。

作为先生的学生,我将通过此文深切缅怀他老人家,寄托我们的哀思。
 

本文作者(右)与魏以达先生合影

一、扎根重庆世界语事业的坚守者
魏以达先生1947年10月22日出生在重庆市,是位老三届下乡知青,他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外语系,研究生毕业于四川外国语大学。在那个相对封闭的年代,他报名走上了外语学习之路,这辈子与世界语结下不解之缘。

魏以达先生与世界语的渊源要追溯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当时,西南重庆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也没有什么世界语组织,偶有几个在抗战前后学习过世界语的老前辈通过书信零星联系,秘密开展学习交流活动。1961年,15岁的魏以达偶然认识了在中学教书的古存华老师,开始学习世界语,后又认识方善境老师继续深造世界语。正因为受世界语影响,他对外语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也正是世界语帮助他考上大学,专业研究外语翻译,一路顺利从本科到研究生,再到留校成为翻译系教授。1980年,在老一辈世界语者冉琴舫、李任等人的引领下,他加入四川省和重庆市世界语协会。他在家里以油印世界语汉语小刊《春天》《春声》为学习阵地,将世界语的火种播撒于老山城社区的青年与校园师生当中。他如饥似渴地钻研世界语的语法、词汇,阅读世界语文学作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语言水平。从此,世界语不再只是他学习的语言,更成为他一生追寻的理想与事业。

为了能更深入地了解世界语文化,他还主动与国内外的世界语爱好者交流,参加各类世界语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他的视野不断拓宽,对世界语的热爱也愈发深沉。他发挥所学、所研、所能,1967年应邀参与《毛泽东诗词》翻译,1979年参加《毛泽东选集》翻译,1980年翻译鲁彦的《丈夫》,1983年翻译巴金的《家》,后来还陆续翻译了钱钟书的《围城》等。在留校任教期间,他组织召集重庆世界语的仁人志士一道,创办《世界语学习》杂志、《世界语之声》报、世界语函授学校、世界语广播学校等,积极组织参与“重庆世界语者夏令周”活动40多年。另外还组织编著了《世界语语法和构词》《世界语语法漫谈》《世界语自学课本》《世界语教学词典》等大量世界语教材、词典、各类书籍和磁带资料,数量达30多种,印发200多万册,当期学员约30万人次。

魏以达还发挥优势牵头在重庆举办了众多丰富多彩的世界语活动,如世界语演讲比赛、文学沙龙、文化展览等。这些活动不仅为重庆的世界语爱好者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也吸引了众多普通市民和外地世界语爱好者的关注,让更多人了解到世界语的魅力。他还积极与国内外的世界语组织合作,邀请国内外知名世界语专家来重庆讲学,促进了重庆世界语事业与国际的接轨。在他的努力下,重庆世界语协会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国内世界语界一支重要的力量。

退休后,他深知,推广世界语并非易事,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于是,他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其中。他积极组织世界语爱好者参加春游、夏令营等学习交流活动,针对不同层次水平的学习者,从最基础的发音、语法教起,耐心地解答每一个问题。他的世界语教学充满了活力与欢笑,大家不仅学到了世界语知识,更被他对世界语的坚韧执着与无限热爱所感染。在没有经费、没有助手、没有任何帮助的情况下,他把中国许多古典诗词歌赋和优秀文学作品,如《诗经300首》《唐诗300首》《宋词300首》《元曲》《汉歌》《中国古诗词300首》《中国现代诗词300首》《中国歌曲100首》等全部翻译成了世界语。

晚年时,他仍旧全力以赴,在抗击病魔的同时,坚守他于2003年创办的重庆市世界语协会学习网站,坚持办好纯世界语诗词特刊三色堇》(PENSEO),每天花费5-6小时翻译、编辑、写作,直至生命的最后一程。在新技术浪潮中,魏以达亦与时俱进。面对信息化、数字化的学习趋势,魏以达提出“利用网络平台革新世界语教学”的构想,线上发布他编辑的《世界语自学课本》《世界语语法漫谈》《世界语教学词典》《世界语歌曲》等教材和各类学习资料,使其成为许多世界语初学者的启蒙读物。在查出患有癌症后,仍与死神赛跑,创办了面向全球的世界语纯文学刊物《文学乐园》(Beletra Edeno)

魏以达坚信“世界语是理想的国际辅助语”,积极支持新时代青年世界语者工作,鼓励将重庆古城通远楼上的“世界语书苑”打造为文化地标,让绿星旗在重庆主城高高飘扬。


魏以达先生翻译作品《家》和《围城》

1984年,魏以达先生(后排左二)参加重庆世界语协会年会

重庆市世界语协会代表团(魏以达为后排左四)参加1985年在昆明举行的第一届全国世界语大会

二、译笔生辉中国文化的世界语歌者
魏以达先生长期从事汉语-世界语民间文化研究,专注汉语-世界语教学和翻译,甘当中外优秀文化交流的民间使者和无名英雄,经过多年努力,翻译、编著了大量宏篇巨著。他以语言学家的严谨与诗人的灵性,将中国三千年文学长河中的明珠逐一打磨为世界语瑰宝。

2022年,《诗经》全本译竣,这部耗时多年的巨著,不仅是语言转换的典范,更以“信、达、雅”的翻译境界,让“关关雎鸠”的意象与“蒹葭苍苍”的意境跨越时空,触动异国读者的心弦。他的汉世《诗经》译本在传统翻译理论下深入实践,把中文诗歌动态对等、功能对等与世界语诗词格律韵脚相结合。他对“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研究透彻,无论是对诗歌语言技巧、体裁形式还是表现手法都把握得当,十分巧妙。翻译汉世《诗经》时,他遵循“解其言、入其境、感其情、品其味”的四大诗歌欣赏原则,深刻把握《诗经》“企慕情境”这个普遍而又深刻的心理状态,把内心强烈的企慕情感用艺术的形式形象地表现出来,形成可望不可及的美学境界。汉世《诗经》电子版在网络上分期发布后,很快掀起中外世界语者配音朗诵的热潮。

魏以达先生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学作品和国际语言文化充分融合,不仅让众多外国人通过世界语学习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也为他们深入认识和理解中国提供了更多机会。

三、薪火相传:青年培育的引路人 
魏以达先生深谙世界语事业的未来系于青年。他常年奔走于高校与社区,以“寓教于乐”的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他倡导的“与世界语同行”活动,让孩子们通过学唱世界语歌曲、参与不同主题问答等形式,在欢声笑语中初探这门语言的魅力。他告诫我要将《中外名人论世界语》赠予参加活动的教师、学生和各界人士,并让我在扉页上写上“与世人同行”,这都寄托着他老人家对后辈的殷切期待。


2004年7月,魏以达先生(右三)作为重庆世界语协会代表参加在北京举行的第89届国际世界语大会

2005年8月,魏以达先生(后排左三)参加重庆世界语协会组织的世界语夏令营活动

先生尤其注重实践育人。在仙女山、南山、缙云山等地的世界语者夏令周上,他带领学员徒步登山,以情景对话强化口语练习;2010年协会成立三十周年庆典上,他亲自参与策划世界语诗歌朗诵与歌舞表演,让青年在艺术中感受语言之美。这些活动不仅培养了曾凡跃、袁爱林、赵德智、杨维佳、龚银碧、毛晓莉、陈昌海、王建文等早期骨干,也培养了萧斐、魏宁娜、何霞、易绍敏、赵玉诗、梁毅等新一代追随者,先后吸引数百名青年加入世协,延续着“绿星旗下一家人”的传承。

2008年奥运会期间,魏先生将北京奥运主题曲《我和你》译为世界语版本,至今还在重庆青年和儿童暑期托管班传唱。当稚嫩的童声唱响“Vi kaj mi, kor’ĉe kor’, loĝas en la mond’ vilaĝ'”,世界语的韵律与奥林匹克精神交织,展现出文明互鉴的动人力量。这份“以诗为媒”的匠心,亦体现在他对巴金《家》、钱钟书《围城》等现代文学名著的翻译中,这些译著为外国读者打开了一扇理解中国社会变迁的窗。


2011年12月,魏以达先生(左二)获得全国世协颁发的“2009-2011年度先进个人”荣誉证书

魏以达先生不仅是一位优秀的世界语推广者,更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他待人真诚、和蔼可亲,对每一位世界语爱好者都关怀备至。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只要有人遇到困难,他都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他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世界语所倡导的“友爱、互助、和平”的精神,成为了大家心中的榜样。在他的身边,聚集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共同为世界语事业而努力奋斗,形成了一个温暖而充满力量的集体。

四、精神长存:文明交融的永恒灯塔
魏以达先生的贡献远超语言领域。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会长刘大为曾赞誉其译作“让外国读者通过世界语读懂真实、立体的中国”,并称重庆世协“有历史、有坚守、有希望”。先生毕生所践行的,正是世界语创始人柴门霍夫“人类大同”的理想——他用翻译消弭文化隔阂,以教学搭建心灵桥梁,将重庆的山城灯火化为全球文明星图中的一抹绿光。

今日,通远楼的书架上仍陈列着先生的许多译著,窗前的风铃似在低吟《Espero》的旋律。那些他曾教导的孩童,有的已成长为国际交流的使者;那些墨香犹存的诗行,仍在五大洲的读者手中传阅。魏以达先生虽已仙逝,但他播撒的种子早已生根发芽。正如他翻译的《诗经·小雅》所言:“南山有台,北山有莱。乐只君子,德音不已。”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绿星之光,永耀人间。

先生语重心长地告诉我:“我们这代人生在旧社会、长在新社会,对中国新旧历史文化的认识理解比较多,也有传承中华文化的情怀。我们搞了几十年汉语世界语翻译研究,现在有条件要多翻译一些经典作品留给后人。”他说,“我都快80了,我还很忙,希望给后人讲述汉语-世界语翻译经历,分享汉世翻译的快乐。我更热切期盼汉世《诗经》能早日正式出版发行。谢谢全国世协领导关心支持!谢谢重庆世协与投资人推荐汉世《诗经》正式出版!”魏教授在医院床榻上如是说。


2023年4月,魏以达先生(前排左三)与全国世协刘大为会长(前排中)一行在重庆通远楼世界语书苑合影

五、岁月无情:魏以达先生一路走好
魏以达先生躬耕世界语事业六十余载,治学严谨,译著等身,贡献卓越,堪称巨匠宗师。他以世界语为桥梁纽带,架设中外文明互鉴之径,培育后学不遗余力。其“世界大同”的理想、“春蚕吐丝”的奉献精神与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的不懈努力赢得了中外世界语同仁的敬仰。

然而,岁月无情,魏以达先生终究还是离开了我们。当这个消息传来,重庆世界语界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人们纷纷回忆起与他相处的点点滴滴,那些充满欢声笑语的课堂、那些热烈讨论的活动现场、那些温暖人心的关怀,都成为了大家心中最珍贵的记忆。

但悲痛之余,大家也深知,魏以达先生虽然走了,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却永远不会消失。他对世界语的热爱、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他人的无私奉献,都将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于世界语事业。

如今,重庆市世界语协会依然活跃在山城的文化舞台上,一批又一批的世界语爱好者在这片土地上成长。他们传承着魏以达先生的遗志,继续推广世界语,传播世界语文化。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让世界语在重庆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而魏以达先生的名字,也将永远镌刻在重庆世界语事业发展的历史丰碑上,熠熠生辉。

生命的长度或许有限,但精神的力量却可以永恒。我们相信,在先生之精神的感召下,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世界语的大家庭中来,共同为实现世界语“平等交流”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魏以达先生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世界语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去书写更加灿烂的篇章。今哲人其萎,风范长存。
魏以达先生一路走好!
重庆市世界语协会会长袁爱林供稿)


分享到: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