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动态
+ 查看更多
当青春邂逅世界语(三)+ 查看更多
当青春邂逅世界语(三)
+ 查看更多
发布日期:2024-05-09 17:30
编者按:在波兰用世界语学习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今天,我们采访了在波兹南密茨凯维奇大学继续深造的枣庄学院世界语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学习,他们对世界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亲身体验到不同文化间的共性与差异。这种跨文化学习的经历与心灵的成长,伴随着世界语文化滋润着他们的心田。一起来听听他们怎么说!
张悦:寻访哥白尼的故乡

前一阵子波兹南的天气真的很让人emo,但是我们到托伦的时候别提阳光有多明媚了,明媚的眼光真的会让人活力满满。我特别喜欢热闹,也喜欢阳光,被太阳晒得暖烘烘的时候,人是无限快乐的。到达托伦后,Maria Pokrzywnicka带我们参观了民族志博物馆,她之前曾是这里的工作人员,也是因为世界语被介绍到这里工作的。她带我们看了许多波兰的传统服饰,劳作工具,生产工具等等,之后还带我们参观了许多还原度超高的木屋模型。
参观完博物馆和木屋以后Ilona教授的第二位好朋友Grażyna Szubryczyńska登场,她之前在幼儿园工作,穿着一身红衣,活力十足。她边走边给我们讲解了托伦斜塔、维斯瓦河畔、条顿骑士团城堡。Grażyna跟我们说Ilona 教授为我们感到骄傲,我们的到来simbolas la pinton por ŝi。我说:“我们也是,很骄傲能成为Ilona教授的学生”。我怎么会遇见这么好的老师呢?真心为我们着想,把我们当孩子宠,我们在列车上Ilona教授还一直投喂我们巧克力和坚果。Ilona教授总觉得我们要毕业了,想尽可能多地教给我们知识,在列车上都要给我们读诗,还跟我们玩猜人的小游戏,但当时是想休息的,所以Ilona教授的寓教于乐有时也让我们哭笑不得。
午餐后,我们去了托伦的青年文化之家(Junulara kulturdomo),欣赏了世界语戏剧,这还是我第一次这么直观的感受世界语的文化冲击,我感觉很震撼,原来世界语戏剧表演也可以有这么强烈的表现力。这次的郊游活动是由Ilona 教授组织的,但我们万万没想到老师把行程安排得这么满,一天下来全在路上,非常充实。
在回来的列车上,我们表达了欢迎Ilona教授来中国的想法,她说但是那时候我们早因为工作而分散各地了。我说:“尽管这样,为了你我们可以重新聚在一起。”我想我们只是告别了学生的身份,但是我们总会再见的,无论在哪。因为我们有共同奔赴的人,共同奔赴的事,为了Ilona教授,为了世界语博物馆下一个周年纪念日,我们都会再见的!
龙云霞:语言·文化·世界

在波兰波兹南的日子里,我深深感受到了世界语的魅力。在波兰的学习生活中,我结识了许多来自不同国家的世界语者。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经历,但都对世界语充满了热爱。尽管我们有着诸多不同,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被彼此的真诚所打动,我们一起学习、交流、探讨问题,相互帮助、相互鼓励,这种跨文化的交流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世界的多样性和包容性。通过世界语这个共同的语言,我们打破了国界的限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种友谊不仅让我收获了珍贵的友情,也让我更加珍惜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同时我更加深刻体会到,正是不同的文化丰富了这个世界,我们每个人的认知是有限的,只有走近他人,拥抱世界的多样性才能丰富自我阅历。
学习世界语让我更加关注世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我开始关注不同国家的文化产品,这些文化产品不仅让我了解了不同国家的文化特色,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同时,我也开始思考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世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做出贡献。以前的我总是浅显地认为文化是如此地“形而上”,但其实处处皆文化,例如从“中国特色式”日常问候“吃了吗”,到你所理解的太阳是“红色”还是“黄色”?即便相同事物,不同国家或民族对其有着不同的表达和理解,并使用不同的语言结构来呈现相似的内容。文化反映在语言中,而语言又影响其思维方式,它为我们如何感知这个世界提供了一个框架。因为从咿呀学语开始,我们就在通过语言认识事物,识得语言就是在认识世界。
学习世界语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筑起文化之路的信念。我深知,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又承载了文化,而世界语作为一种国际辅助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潜力。记得D-ro L.L. Zamenhof在世界语第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Por ke lingvo estu tutmonda, ne sufiĉas nomi ĝin tia internacia lingvo.” 世界语同其他语言的产生与发展一样,植根于特定的历史阶段,为人们所需,应势应运而生。尽管现在的条件还不成熟,但我愿做顺应历史潮流的一环,期盼着finvenko! 我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世界语、学习世界语,从而推动世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我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筑起一条连接世界各国的文化之路,友好之路及和平之路。“Ni ne celu farbi la mondon per ununura kulturo, sed pentri ĝin per plej delikataj kulturoj kaj individuaj nuancoj, ni kune konstruu pacon pere de nia diverseco.”
在青春的旅途中,世界语如同一座指引灯塔,照亮我前行的道路。它不仅仅是一门语言技能,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世界观的拓展。通过学习世界语,我学会了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看待世界,去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和观念。这种komprenemo并不是indulgo的同义词,而是甚至在面对难以接受的观点时,我们也愿意去理解,并不因观点不同而拒绝交流。借助跨文化交流,在短暂的人生里尽可能多地相遇,和活着的人相遇,也和死去的人相遇,相遇的时候,才知道原来还有这样的路可以走,知道世界广阔不在于无边无际,而在于无处不可包容。
生活就是一场无止境的发现与学习之旅,而真正的发现之旅不是为了寻找新的风景,而是为了拥有新的眼光。在那些转瞬即逝的相识或相认时刻,与人与事,与整个世界,于我而言皆是馈赠。感恩世界语,让我原本单调的日常变得惊喜不断。通过一门语言,我学会了看世界;因为学会了看,从此世界变美了。
世界语是不能被评判的,世界语只能以世界语的方式被体验,走近它,我相信你会为它心动。
李博川:我心中的青春之路

如果我不能去月球,那么能去波兰也不错——这是最初前往波兰的路上,我坐在飞机里透过舷窗看着外面的地平线,还有云的缝隙中时隐时现的起伏的群山时所想到的。无论是去月球还是单纯去外国,都是要先学点什么做准备,去了之后再学点什么,然后带回来。
我在波兰所见的世界语者并不都是波兰人,他们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其他国家。无论来自哪里,他们的热情和友好都是一样的,我在波兰能很容易地生活近两年,除了要感谢我的同学们给予我的帮助,也多亏了他们。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方面世界语总是能给我相当强的安全感。
仅仅待在学校里,我所感知到的文化差异并没有很值得说道的地方,大抵是一些类似旅行指南的东西;波兰的美食也并不对我胃口,我偶尔去品尝的原因也只是觉得在波兰学习两年如果不了解一些当地食物,未免有些可惜。但与此相反的是,或许是早就抱了“登月”一般的觉悟,最后那些波兰人文化上与我们相通的地方,反而给了我更大的感触。尽管有些不愉快,但波兰人民是一样地乐于助人,一样地乐于了解别人。小孩子看到我们这些人——这下我成了“老外”了——他们一样会投以好奇的目光,偶尔还热情地打招呼。
我在波兰第一次吃到的本地食物,是饺子。作为同样吃小麦的国家,无论是和中国趋同演化还是从亚洲传入,产生这种食物都并不奇怪。只是我不太适应他们的水果馅儿饺子,就像意大利人不那么容易接受菠萝披萨。
波兰在中国人的日常文化活动中并不是很受关注的,很多人并不了解他们,只知道历史上他们消失过几次罢了。然而近几年波兰的文化产品在中国却很受欢迎——我所了解的主要是电子游戏,他们的电子游戏在中国很受欢迎,而且还对中国市场做了专门的分析报告。作为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枢纽,可以预见这样的中波文化交流在将来会有可观的前景,而他们也为迎接来自中国的文化产品做好了准备。
在我家乡有条路,是过去由大学生们义务劳动集体修建的,因此被命名为“青年路”。时至今日,修路似乎与我关系不大了,但如果有可能,我希望自己可以成为筑起世界文化之路的一份子,这是我有条件做、应当做的。全世界的人民一样需要这样一条青年路,正如我们天安门城楼上写的那样: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
分享到: